第573章 沈万三的吐槽
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by 落寞的花生
2023-9-17 08:29
“落后的官道体系,已经极大的阻碍了大明的煤炭行业,和炼铁行业的发展。从而变相阻碍了大明的经济发展,国库的收入。”沈万三道,“所以陛下今日此举措恰逢其会,刚好解决了道路运输不畅的问题,英明无比。”
继而又说:“商贾们自己出钱修路,肯定不如朝廷下旨修路来的正规。个人修路良莠不齐,需要朝廷统一筹划。”
“老臣认为,如果非要大修官道的话,只修山西行省的路,方便煤炭运输即可,为什么要全国都大修官道呢?”金行行长吕昶道,“其他行省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商贸行为,给他们修了恐怕也会闲置,对大明的收入帮助不大。”
“只修一个行省的路,也太厚此薄彼了吧。”沈万三道,“吕大人,我们不能把目光只放在眼前,要放长远一点。”
“万一其他行省以后发展起来了呢?到时候再修路,就有点来不及了。”
“而且丝绸行业的运送,也依赖于官道。现在西南在改稻为桑,为江南地区提供蚕丝,难道连西南到江南的路也不修?”
“那就加上修丝绸官道这一条路。”吕昶道。
“吕大人,你还真是抠啊!”沈万三感叹。
“我看你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,全国都大修官道,那得耗费多少钱粮,多少人力物力?而且官道还需要养护,修多了养护又会耗费一大笔银子。”吕昶向朱元璋道,“禀皇上,全国修路预算太大了,还请皇上三思。”
“吕大人,现在的大明国库,应该不缺银子吧。”沈万三道,“而且大明国库的收入,大多数都来源于商业。修路有利于发展商贸,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。”
国库收入大部分来源是商业,因此沈万三这个商部尚书说话也开始硬气起来。完全忘了不久之前,商贾在人们眼里,还是下等人。
“我的意思是只修山西和江南的路,又不是完全不修路。”吕昶道。
“吕昶,你好像忘了自己的职责范围。你只有管钱的职责没有用钱的权力,也就是说朝廷如何用钱,你说了不算。”朱元璋提醒道。
以前他是户部尚书,职责范围,集管钱和用钱与一身。
而现在当了金行行长,就只有管钱的权力了。他现在只需要把国库的钱管好,把账务理清就行。朝廷要用钱的时候,他必须拿出来。
至于该不该用,什么时候用,用多少,就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。
“老臣,知道了。”朱皇帝此话一出,吕昶立刻退了回去。要是他再反对,那就是越权。不过如果预算实在是太大,国库拿不出那么多银子,
他还是可以告诉皇帝的。
“沈万三,你对商贾之事最为熟悉,全国修路需要耗费多少银子,预算的事情就由你去办好了。”朱元璋道,“办好之后,拿出一个数字,交给咱。”
“然后咱会和吕昶商量,到底国库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银子来修路。”
“遵旨!”沈万三道。
吕昶闻言一阵哀叹:沈万三到时候拿出的数字,还不得让老夫脑溢血啊!
……
“行了,修路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了,无需再议。”朱元璋道,转头向沈万三道,“沈万三啊,以前我们的煤炭运输,用的都是什么工具?”
“用的是马车拉。”沈万三道,“一马车一次最多拉一千斤煤炭。”
“因为用马车拉煤的很多,所以现在西北的养马行业也兴盛起来了。蒙古的不少马商看到这个契机,也纷纷把他们养的马,运到边关来卖。”
“让边塞地区的市场都因此而繁荣起来,百姓也因此增加了收益。”
“一个行业的兴盛,带动了周边各个行业,让整个行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。”
“所以说商业就相当于一股活水,能盘活整个社会的经济。”沈万三不停的感慨,话里话外,想表达的意思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大明发展商贸的正确性,和前瞻性。以前的王朝重农抑商,简直就是愚蠢,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。
“臣听坊间有不少人在说,古时候的皇帝重农抑商是他们的高超智慧,我看完全是在放他娘的狗屎癞蛤蟆屁!”
“因为陛下如今重视商贸给王朝带来的繁荣,给百姓带来的好处,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到。”
“咱问的是,马车拉煤方便吗?”朱元璋阻止了他继续说下去。同时也能理解沈万三的吐槽,毕竟他以前是受够了重农抑商的苦。心中意难平,一旦逮到机会就想抱怨几句。
“没什么不方便的啊。”沈万三道。他没见过好的东西,自然觉得马车拉最好是最先进的,“马拉比牛拉好多了,马的力气虽然不如牛,但速度快。”
果然是见识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啊!朱元璋心中感叹,便循循善诱起来:“咱问的是,马车拉煤有什么不好的地方。”
“不好的地方确有不少。”沈万三道,“比如说马车拉煤用时太长,而且沿途还要吃草,还需要耗费不少草料和麦饼。拉煤车的马也用不了几年,毕竟体力耗费太大,太伤马了。此外,拉煤的官道沿途,到处都是马粪马尿。”
“因为马车运输太频繁,让官道两边都和粪坑差不多了。”
“不过沿途有村庄的,都会有村民清早起来去拾粪,把马粪捡回去做肥料。没有村庄的路段,官府会派人去拾取。”
“如果有一种马车,能够不用吃草自己就能运输煤炭,而且每次还能运上万斤的煤炭,速度还比马车快好几十倍……”朱元璋问道,“列位臣工,觉得这样的马车怎么样?”
“世上哪有这样的马车!?”朱元璋话音刚落,群臣就纷纷说道。
朱元璋闻言,暂时懒得搭理他。
“听陛下的描述,好像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。”李善长上前道,“不过木牛流马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了数百年,没人能造得出来。”
……